聯系人:
所在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
項目簡介: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關鍵在于篩選適宜的植物材料。目前,已發現的大多數超富集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都具有選擇性;其次,許多超富集植物為一年生植物,生物量較低、不易生長;再次,采用兩種及以上的植物材料間套種的方式實際操作較為復雜。本技術具有創新性強、成果應用效果好、推廣前景廣闊、社會環境效益顯著等特點。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 項,實用新型專利5 項。發表論文共17篇,其中5篇SCI,2篇EI,9篇中文核心。該技術已被陸續應用于廣西、湖南、江西等省多地區重金屬污染農田的修復,均達到了較為理想的修復治理效果。
項目核心創新點:本技術篩選出適宜的植物修復材料:皇竹草,具有可同時吸收多種重金屬,且修復效率高、易生長、生物量大、成本低、種植方便等特點,還可安全發展污染農田的后續養殖產業,其治理修復成本不到1000元/畝·年,可適用于廣西乃至南方多省普遍存在的酸與中低濃度重金屬復合污染農田的治理修復及安全綜合利用。
項目詳細用途:自2011年1月起,本項目研發的重金屬污染農田的植物修復及安全利用技術已被應用于廣西環江縣、博白縣以及湖南攸縣和湘潭、江西萍鄉和貴溪等地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去除較為明顯,達到了較為理想的修復治理效果。該技術應用成本較低,推廣簡單易行。
預期效益說明:該技術的實施大量削減了農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使得多地受污染農田的土壤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有效控制了土壤對農作物的污染風險,為農田使用和農產品安全、居民飲食環境安全和居民生活健康提供了保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在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地修復費用高、工藝不成熟、容易產生二次污染的局面上,也打開一條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可行的道路,推動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的研究向前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