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郭齊貴
所在地: 福建福州市
熱氣流風力發電站,是從適當高度的山頂平臺向下鑿建豎井,在豎井頂部向上澆注中空錐形風筒,沿豎井底部周圍建造若干L形進風洞,進風洞切向連通豎進底部,豎井、風筒和進風洞構成發電塔;豎進底部設置熱氣流生成集成裝置;本項目主體結構由發電塔、熱氣流生成裝置、發電機組組成。熱氣流生成裝置的熱源由太陽能集熱棚結合項目所在地的垃圾產生的沼氣或小水電能、工業余熱廢氣、地熱能等構成,通過給豎井內的空氣加熱,在發電塔內狹管效應、梯度溫差、龍卷風效應和各種熱源共同作用下,實現電站連續發電。 熱氣流風力發電站根據熱源種類的不同可形成多種發展建造模式,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㈠太陽能與垃圾結合:垃圾是“被放錯地方的資源”。要實現垃圾無害化、減容減量化、完全資源化處理的總目標,應由通常銷毀方法向多種方法、互助配合、共同處理的綜合處理轉變。利用項目所在地的垃圾綜合處理所產生的沼氣、不可回收的可燃物和太陽能集熱裝置產生的熱氣流來為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系統提供充足的熱源,讓熱氣流風力發電站能夠持續、穩定的運轉發電。 ?、嫣柲芘c小水電結合:利用項目所在地的小水電站所發的有限電能與太陽能集熱裝置產生的熱氣流為熱氣流風力發電站提供熱源,既可突破小水電升級擴容瓶頸又能將有限的水能轉換成倍增的風能。 ?、缣柲芘c工業尾氣余熱結合:利用項目所在地的工業余熱或天然氣脫硫廠的尾氣與太陽能集熱裝置產生的熱氣流為熱氣流風力發電站提供熱源,既為工廠處理了廢氣又為熱氣流風力發電站提供穩定熱源,節能減排、一舉多得。 ㈣太陽能與地熱能結合:地熱能的開采技術日趨成熟,利用項目所在地開采出來的地熱能和太陽能集熱裝置聯合為熱氣流風力發電站提供發電所需的可再生清潔熱源,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㈤太陽能與“發電草”的結合:巨菌草(也稱“發電草”),每畝年實收鮮草45000公斤,可發的電量44500度,相當于3.5噸原煤的發電量,如果用于為熱氣流風力發電站提供熱源,將會獲得更可觀的綜合效益。 熱氣流風力發電項目示范性工程的建造實施,可取得以下預期成果及綜合效益: 1)標志著十二五期間國內又創造出一種新型綠色能源-“熱氣流風力發電”的誕生。 2)進一步完善“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的各構成系統設計、建造技術規范。 3)定型“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量產、復制、推廣類型、技術參數及方案。 4)全天候運行-本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可全天候運行,無論是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還是風大風小,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均可安全順利運轉。 5) 可靠性強-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運行平穩、防護力強,運轉可靠、故障率低。 6)應用范圍廣-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幾乎適應于一切需要發電的區域使用,既符合平原、山地等普通地理環境下的發電要求,也符合盆地、丘陵、戈壁灘等特殊地理環境的發電需求,甚至在戰爭、災害等復雜的背景下可獨立、安全地對國防、民用重大戰略設施提供電源保障。 7)市場龐大-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具有投資少、效益高、工作環境安靜、無污染又清潔環保等優點,市場空間廣闊,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使用價值。 8)前景廣闊,成果、效益顯著-熱氣流風力發電裝置具有原理可靠,設計簡單,取材方便,運動部件少,維修方便,成本低,無環境污染,晝夜運行穩定,使用周期長等特點,成為國內外發展新能源的必然選擇趨勢,也是完善國內外太陽能熱氣流發電的優化升級方案,對人類環境的改善和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