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修復技術是一種成本少、耗能低、效果 好的生物-生態新技術,即利用植物的吸收、吸附作 用,富集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氮、磷,降解、富集其 它有毒有害污染物,同時由于水生植物生長對藻類的 抑制作用,使水體中藻類數量降低,提高水體透明度, 達到化害為利、凈化水質的目的,實現水域資源的可 持續發展和利用。針對不同生態環境污染,從現場環 境中篩選和構建具有高效污染修復的水生植物-微生 物群落體系,更具有針對性強、適應性強、效率高、 成本低和對原有生態環境沒有威脅等優點。北京大學工學院以多年對微生物的研究積累,將 微生物與水體植物相結合,已經完成難降解有機磷化 合物微生物一植物耦合凈化體系理論模型構建,建 立了對有機磷農藥和難降解有機物(壬基酚等)具有 高效分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群(同時可以作為微生物菌 劑應用在水環境以外的如土壤環境的修復中)篩選、 培育,開發了從相應污染環境篩選具有有機物吸收或降解功能的水生植物的技術。微生物-植物耦合水體污 染治理技術比原有單一的微生物凈化方式提高70%的效 率。同樣,用生物的方式治理土壤的鹽堿化,可以增加 土壤中的有機物,調節土壤中的水氣溫狀況,改變土壤 結構與特性,改善有益微生物生存繁衍的環境。通過生 物措施改良的鹽堿地脫鹽持久、穩定,且有利于水土保 持以及維持生態平衡。北京大學工學院從選育耐鹽堿性植物新品種入手, 研究并優化不同鹽堿程度下植物組合、配伍模式,構建 鹽堿環境植被快速恢復技術。篩選高效耐鹽功能菌,利 用耐鹽功能菌接種技術,進一步發揮微生物植物聯合修 復作用,加快鹽堿環境改良進程。形成以生物為主,鹽 堿環境改良與污水治理同步進行,實現鹽堿改良一污染 治理一生態重建系統綜合技術的集成的鹽堿化濕地的修 復與改良綜合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