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簡介
針對我國沿岸封閉海灣自凈能力弱和灘涂、水體等典型生境退化嚴重的實際,建立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 DPSIR)”框架模型的封閉海灣生境退化綜合診斷技術,確定其生境退化的主導因素;開發基于有限元技術的淺海水動力模型(SHYFEM)、充分利用潮、余流的稀釋、輸運能力降低灣內污染物積累的物理修復關鍵技術和綜合利用鹽土植物、大型藻類、貝類和多毛類改善水質和灘涂底質的生物修復關鍵技術,建立“海岸-灘涂-淺海”一體化的生境修復示范區,編制相關技術標準;以 DPSIR 框架模型為指導,提出封閉海灣典型退化生境的修復策略和對目標海灣(三沙灣)生境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修復技術方案,重點解決封閉海灣因積累性污染引起的生境退化問題。為提高我國封閉海灣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能力,保障沿海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咨詢。
二、前期研究基礎
在海灣生境修復技術方面,近年來在海洋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以物理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相結合的生態工程技術(如海岸人工濕地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在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河口濕地等典型海岸帶生境的修復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
生物修復技術由于經濟、靈活、有效和對環境友好,近年來在海洋環境修復中越來越受到青睞。就封閉海灣而言,由于水交換條件的制約,可開發利用的物理凈化潛力畢竟有限,而提高生物凈化能力卻是一種經濟、可行、潛力巨大的途徑,是對物理修復和工程技術的必要補充,將成為封閉海灣生境修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生物修復技術可以選擇利用經濟價值高的物種,并通過人工收獲和資源化利用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近年來,在各級部門推動下,我國已形成利用海岸人工濕地、灘涂植物、大型海藻、貝類和多毛類修復海岸帶和淺海生境的多項生物修復新技術。但是,由于以上生物修復技術在其研發和應用過程中的集成度多數較低,綜合修復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而且由于缺乏對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學行為的總體把握和對生境退化主導因素準確判斷,在修復技術的選擇上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和盲目性,甚至出現所采用的技術互相矛盾、相互沖突的現象。因此,通過充分調查和掌握封閉海灣生境(物理、化學、生物環境)特征和生境現狀,研究封閉海灣典型生境退化診斷技術,在科學判斷目標海灣生境退化的主導因素的基礎上,以封閉海灣系統及各典型生境子系統的物質輸入輸出通量為依據,結合水動力模型和物理修復技術的開發,有針對性篩選修復生物種類,開發改善封閉海灣水質和灘涂底質的生物修復關鍵技術十分重要,也是一項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三、應用技術成果
建成了“海岸-灘涂-淺?!币惑w化的生境修復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區。在福建寧德三沙灣鹽田港及毗連的溪尾灣建成了“海岸-灘涂-淺?!币惑w化的生境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區,示范面積1500公頃。
圖1. “海岸-灘涂-淺?!币惑w化的生境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區
圖2. 溪尾灣內的紅樹林-海馬齒生態修復示范區
四、合作企業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