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SAR空間遙感的亞毫米級地表微變形監測技術方法”是重點研發計劃課題、“973”計劃課題和十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集成產出。面向西南山區滑坡監測預警和高速鐵路重大工程地災風險防治重大需求,針對滑坡前期微小蠕變難以發現和精準量化的技術手段瓶頸,圍繞空天地多平臺InSAR協同監測理論、大區域長時序干涉數據處理方法、新型雷達角反射器制造、地基合成孔徑雷達干涉設備研制、多功能軟件平臺構建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該項技術方法填補了我國高速鐵路沿線地質災害InSAR監測方面的空白,推動了我國高速鐵路沿線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技術體系的升級。
圖1 時序InSAR數據處理平臺、地面角反射器網絡與高精度地表形變監測應用成果
應用領域:研究成果為長大高速鐵路沿線地質災害監測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保障,現已廣泛應用于我國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鄭西高鐵、蘭新高鐵等工程建設,為我國高速鐵路成功建設和安全運營做出了突出貢獻,社會效益顯著。由于這一新型InSAR空間遙感技術的實用性和可靠性突出,現正逐步向減災、公路、環保等領域推廣應用。
知識產權情況:研究成果獲2011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4項,申請發明專利3項。
技術水平:國際先進。
技術成熟度:已成熟,處于規?;≡囯A段。
團隊簡介:劉國祥 男,50歲,教授,工學博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國際地圖制圖學協會(ICA)衛星測圖委員會委員,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第V/I 聯合工作組委員,中國測繪學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測繪學會常務理事。在InSAR三維重建及城市沉降監測、網絡化PS-InSAR及其在高速鐵路區域沉降監測中的應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及其在鐵路勘測與區域災害調查中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創新成果。先后主持或主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研究開發計劃重點課題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其中,SCI論文100余篇。目前擔任《測繪》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內外10余種學術期刊特邀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