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公交樞紐優化配置系統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如下圖所示,本系統首次開發多模式公交樞紐PH排隊網絡模型對樞紐內部設施進行系統優化配置,突破了樞紐配置難以考慮“乘客批量到達和服務的一般隨機性”、“設施之間的堵塞傳播影響”、“網絡層面的全局優化配置”、“設施故障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等方面的瓶頸。本系統可有效識別堵塞瓶頸并進行合理優化配置,提高多模式公交系統換乘效率和保證系統安全運營。
應用領域:可應用于地鐵車站、鐵路樞紐、綜合公交樞紐、多模式交通樞紐等內部設施的優化配置。目前已開發成功城市軌道交通車站交通服務設施優化配置系統1.0,已應用在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與“重慶賽迪冶煉裝備系統集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簽訂過橫向科研合同。
知識產權情況:博士論文《考慮穩定性的城市軌道交通車站交通服務設施系統優化配置理論與方法》2015年獲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優秀博士論文獎;城市軌道交通車站交通服務設施優化配置系統2017年獲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創新創業大賽西部賽區科研中試類西部賽區三等獎;2015年出版專著《PH模型在城軌交通車站系統中的應用》。授權實用新型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1項。
技術水平:國際先進。
技術成熟度:已成熟,處于規?;≡囯A段。
團隊)簡介:蔣陽升教授從事綜合交通規劃與管理領域的優化研究工作,近年來重點關注智慧交通領域的數據分析、預測與決策優化問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指導的博士生獲智能交通領域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1項,青年項目1項,主研面上項目3項,參研面上項目1項,參研青年項目1項。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10篇,SCI收錄13篇,EI收錄61篇。出版專著1部,合作出版專著1部,主編教材3部。獲發明專利授權1項,發明專利處于實質性審查階段3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獲軟件著作權3項?,F為TS(運輸科學)、TR(運輸研究)Part A,B,C,E、EJOR、COR、AMC、JAT、TRR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和國內主要交通運輸類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胡路副教授從事城市交通排隊論、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管理、城市車輛共享系統設計、城市物流系統等領域的研究。主持成都市科技項目1項,主研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項目1項。獲得《第一屆智能交通領域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和《西南交通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授權軟件著作權1項。近五年,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公開發表論文30篇,其中SCI 收錄11篇(7篇A++)。第一作者論文:4篇A++、2篇A+、1篇A;通訊作者論文:1篇A++、2篇A+、1篇A。代表性的創新成果有考慮道路堵塞的城市車輛共享系統設計、考慮穩定性的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優化配置、考慮堵塞傳播的行人疏散網絡設計等。擔任以下交通領域A++SCI期刊的審稿人:《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