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成果融合了基于統計模式識別的橋梁損傷識別理論以及基于大型數據庫的測試數據分析理論和方法。通過實橋測試和模型試驗對該成果進行了驗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國內,這些理論和方法均是本研究組首先提出并實踐的,且和國際上本方向的研究思路是一致的,確保了研究在國內的領先水平和地位,且與國際上在本研究方向的同步。
損傷識別過程示意
應用領域與已推廣使用情況:該成果自研發以來已投入到多個實際項目的應用中,具體如下:
1)布拉柴維爾濱河大道橋
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中國路橋工程有限公司與我方團隊簽訂的橫向科研項目《小半徑混凝土彎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該項目已通過結題驗收,通過該成果的應用,確定了曲線斜拉橋的混凝土構件在復雜受力狀態下的破壞形式與破壞特征,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評估理論與計算方法。
2)縱向科研項目
該成果正應用于由四川省科技廳與我方團隊簽訂的縱向科研項目《基于統計學習理論的震后橋梁損傷診斷研究》。
3)縱向科研項目
該成果正應用于由云南省公路科學技術研究院與我方團隊簽訂的縱向科研項目《云南省國省干線公路中等跨徑梁式橋抗震加固優先級評價及對策研究》。
4)縱向科研項目
該成果正應用于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我方團隊簽訂的縱向科研項目《橋梁結構時頻域地震非線性損傷統計診斷研究》。
5)縱向科研項目
該成果正應用于由四川省科技廳與我方團隊簽訂的縱向科研項目《川藏鐵路橋梁多維地震易損性研究》。
知識產權情況:該成果經過實際項目的應用已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國內權威機構評審取得了重要獎項,具體如下:
1)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
該成果于2017年1月獲得了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西南交通大學詹天佑專項獎,該成果由西南交通大學“大跨度橋梁結構健全性演變理論研究”團隊掌握核心技術。
2)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證書
該成果于2018年12月獲得了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依托項目為橫向科研項目《小半徑混凝土彎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該成果西南交通大學“大跨度橋梁結構健全性演變理論研究”團隊掌握核心技術。
技術水平:國際先進。
技術成熟度:已成熟并投入實際項目運營。
團隊(或成果完成人)簡介:單德山,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IABSE(國際橋梁結構工程協會)會員,校級創新團隊“大跨度橋梁結構健全性演變理論研究”青年學術帶頭人。近年來,主持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5項科研項目,出版專著兩部(第一著者),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三大檢索60余篇)。大力提倡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將通信工程、數控及大型網絡數據庫等方面的知識應用到本專業中,解決了諸如蘇通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三橋等世界著名橋梁在施工與運營中的關鍵性技術難題。擁有“短線法施工控制系統ShortLineCon”、“橋梁巡檢評估維修管理養護系統BirMMS”和“智能橋梁SmartBridge”三套軟件的著作權。十分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先后二十余次參加本研究方向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并出訪過日本、泰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將研究成果及我國的工程建設經驗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得到了他們的一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