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細旦錦綸長絲工業化開發及應用。
項目技術及來源:
本項目在一般紡絲基礎上利用具自主知識產權的稀土添加劑和有機硅改性劑技術對尼龍基體(高分子樹脂材料)的聚集態結構進行調控,增強紡絲過程中尼龍6熔體強度以及調整其它關鍵的紡絲工藝,可輕易的獲得單絲纖度為0.3-0.7分特的超細旦尼龍6纖維。該項技術填補了國內外單組分直接紡絲法生產超細旦錦綸長絲的技術空白。
項目產品用途及優勢:
本項目開發的超細旦錦綸纖維是一種高性能差別化纖維,可制成仿真絲、仿人造絲、仿羊毛(絨)等面料,以及應用于無膽防絨羽絨服面料、高檔運動服、高端內衣等領域,目前已引領紡織行業的發展。除此之外,亦可利用其直徑小,比表面積大,織物孔隙率高,孔徑小而均勻的特點,生產各種高性能功能材料如過濾分離材料,吸液貯液材料,保溫材料,生物工程材料等。
另外,本項目產品可部分替代真絲、羊絨等天然纖維,保有天然纖維原有性能的同時,彌補了其易皺、易損、不易打理等不足。既明顯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羊絨售價60-100萬元/噸;生蠶絲售價40萬元/噸;棉花售價3萬元/噸;而超細旦錦綸預估售價4-5萬元/噸;),又減少了天然纖維對時間和地域的依賴和以及對耕地和草原占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項目目標合作伙伴:
本項目屬于新型紡織材料領域,主要與大型錦綸紡絲企業開展合作,目前已先后在有關公司完成了工業化中試及大試。而且項目組利用自行生產的超細旦錦綸長絲開展了機織、針織、交織、經編等下游的應用實踐。其中機織實踐分別在多家織造廠完成,累計織出二十余萬米的超薄高密面料,且面料平整光滑,手感柔軟舒適,染色均一。基本打通了超細旦錦綸長絲的生產、染整、織造、成衣加工整條產業鏈的工藝流程,為最終的工業化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項目實施所需經費規模:
項目目前雖經過多次試驗,取得一定成績,基本實現工業化試生產。但錦綸建廠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以年產2000噸規模計算,第一年需投資8000萬元左右,其中設備及公用工程投資3600萬元,如此可5-6年收回成本。
教育部成果鑒定證書
產品照片
媒體報道
成果用途:
該項成果可用于高端紡織面料領域,可制成仿真絲、仿人造絲、仿羊毛(絨)等面料,以及應用于無膽防絨羽絨服面料、高檔運動服、高端內衣等領域,目前已引領紡織行業的發展。并且該項目能夠改善我國錦綸生產集約化及技術含量偏低,錦綸品種單一,多元纖維開發能力欠缺,填補國內空白,豐富錦綸品種,還可以提升錦綸的科技含量,提高我國的科技競爭力。
市場預測:
據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的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的錦綸纖維產量為216.0萬噸,同比增長15.43%。但是我國差別化錦綸纖維不足50%,細旦/超細旦錦綸纖維所占比例更低(10%左右),與國外差別化率達到70%相比還有巨大差距。2011年,國務院制訂了紡織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強調將錦綸纖維差別化率由目前不足50%提高至60%以上,因此國內對細旦/超細旦錦綸纖維的需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本項目應用富鑭輕稀土鹽紡織助劑,實現超細旦錦綸規?;a。與一般細旦/超細旦錦綸生產項目相比,該項目在原料成本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生產出高附加值的超細旦錦綸6,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市場前景廣闊。
對于整個錦綸行業而言,受消費者需求高端化、多樣化影響,包括細旦及超細旦纖維在內的差別化錦綸纖維市場需求持續增加。預計到2015年,我國僅超細旦錦綸市場需求量將超過20000噸,以此測算,產值規模將可達到8-10億元;細旦錦綸纖維的產值規模將更大。由此可見,本項目推廣示范價值高,具有良好的行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