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災害暴發機制與生態效應的模型研究
水母暴發現象在全球諸多海域出現,有些區域相當嚴重。有關報道指出,黑海、地中海和我國所在的東亞海域(日本內海、朝鮮半島周邊海域、東中國海、黃海和渤海)是大型水母暴發的"重災區",對濱海旅游和沿海工業設施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漁業資源、海洋環境和生態安全,有時還導致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和國際政治問題,已引起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重視。對水母災害發生機制與生態效應進行量化研究,是國際科學前沿,也符合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魏皓教授主持的課題《水母災害暴發機制與生態效應的模型研究》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研究員主持的973項目《中國近海水母暴發的關鍵過程、機理及生態環境效應》,在項目研究提供的生物參數和生態過程基礎上,圍繞項目提出的關鍵科學問題"導致我國近海水母暴發的主要因素、關鍵過程和驅動機理"和"水母暴發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途徑與致災機理"進行模型量化和情景預測,給出水母種群暴發主要因素和災害水母暴發主要生態效應,預測生態系統狀態變化的可能閾值,推斷災害水母主要源地及暴發區環境的作用,即從個體發育模型、種群動態模型和生態系統模型三個層面對導致水母種群暴發的因素進行量化區分,以數值實驗、情景預測認識災害水母暴發的生態效應,是解決本項目關鍵科學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依據室內實驗、水族培養和野外觀測建立和改進模型,預測不同理化環境條件下未來水母種群動態化趨勢是本項目的一個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