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①課題來源與背景 原發性肝膽管結石(hepatolithiasis,HL)是我國常見的良性膽道疾病,多種因素多個環節參與其發病,病變復雜,長期反復發作的膽管炎癥是最主要的病理過程,膽汁性肝硬化和膽管細胞癌是疾病反復進展的最終結局。外科手術是對癥治療的不二選擇,但手術治療后部分病人肝內膽管結石仍不可避免的復發,特別在較為年輕的患者當中,復發后不得不再進行次手術或者多次手術,無疑將加重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诖?課題組從中醫藥寶庫中篩選出有效的中藥方劑,從理論構建到方藥篩選,再到療效驗證和初步機制研究,最終形成了能有效防治肝內膽管結石的中藥復方——大黃靈仙膠囊。因此,深入闡明大黃靈仙膠囊的效應機制,明確中醫藥在西醫棘手疾病中的特色療效優勢,對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甚至對整個中醫學的學科價值都有不可缺少的現實意義。 ②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目的:明確膽道炎癥致膽管細胞 miRNA 網絡失衡參與膽管內結石形成特征;探明大黃靈仙膠囊調控的靶 miRNA,且是否存在量效關系;闡明大黃靈仙膠囊通過調節 miRNA 表達而發揮的效應作用。研究意義:從膽管細胞內源性 miRNA 網絡層面闡明原發性肝內膽管結石的成石機制,揭示大黃靈仙膠囊調控的靶 miRNA;從調控膽管細胞 miRNA 表達角度,進一步闡明大黃靈仙膠囊通過調節靶 miRNA 表達而發揮的效應機制,揭示大黃靈仙膠囊治療原發性肝內膽管的科學依據,為進一步推廣應用夯實基礎。 ③主要論點與論據 1.原發性肝內膽管結石伴長期膽道炎癥 原發性肝內膽管結石成石因素目前仍未完全闡明,1991 年 Cetta F 對患者膽汁進行細菌培養,就發現膽紅素鈣結石患者細菌檢出率為 96.1%,2003 年 Shoda J 等進一步運用 PCR 16S-RNA 技術,證實患者膽汁中有較高的細菌檢出率,據此又從病原學層面證實了膽道炎癥的存在。近年來,有學者提出肝內膽管結石與反復膽道炎癥實為一病,前者描述病理改變,后者體現臨床表現??梢娫l性肝內膽管結石成石與膽道炎癥密切相關,長期慢性膽道炎癥是該病的基本病理過程。 2.長期膽道炎癥促進結石形成膽道感染是肝內膽管結石成石的主要致石因素之一,最新研究發現細菌內毒素可通過腫瘤壞死因子 α 和蛋白激酶 C 途徑,刺激肝內膽管細胞高表達粘蛋白 MUC2 和 MUC5AC,過度表達的黏蛋白在膽管表面可能形成了一個捕捉鈣鹽脂質結石原發病灶微環境,促進膽管內結石形成,并可通過改變膽汁流使得原有結石進行性增大;另一項研究發現,細菌內毒素可通過上調 TGF-β/1- Smad2/3 信號傳導通路促進膽管細胞上皮-間質樣表型轉化,引起肝內膽管纖維化,進而導致膽道狹窄的發生,直接參與膽管內結石形。 3.膽管細胞是長期膽道炎癥直接受累細胞 肝內膽道基本由膽管上皮細胞組成,即膽管細胞,肝內膽管細胞是許多肝膽疾病的直接攻擊目標,長期膽道炎癥使肝內膽管細胞直接受累,誘發多種病理過程,導致膽管病理性重塑,在結石形成與疾病進展過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本病的相關基礎研究已逐步由肝細胞轉移到直接受累的膽管細胞,并在緩解膽道炎癥,抑制膽管細胞纖維化增生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4.膽道炎癥誘導膽管細胞 miRNA 網絡失衡特征有待揭示 miRNA 的時序性與特異性決定了細胞與組織功能的特異性,其參與復雜的基因調控,在部分癌細胞內源性 miRNA 網絡研究方面,已經相當深入,但就原發性肝內膽管結石而言,目前專注于膽管細胞內源性miRNA網絡特征至今還未見文獻報道,膽管細胞內源性 miRNA 調控網絡在原發性肝內膽管結石病中的特征,在學術界還有待揭示。 5.中醫藥防治肝內膽管結石病歷史久遠 雖說中醫無“肝內膽管結石”這一病名,但對膽的生理功能及膽結石病的癥狀表現卻有相當透徹的認識,《靈樞》謂:“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膽能輸藏膽汁,主決斷,且為陽氣初生之樞。膽的生理功能不僅早有記載,病證表現也不例外,《靈樞·脹論》記載:“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由此,結合古今文獻記載,可將肝內膽管結石歸屬于中醫“膽脹”、“脅痛”病證范疇。 6.大黃靈仙膠囊是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有效方劑課題組經歷了長期的臨床實踐和艱辛的探索,從理論溯源到方藥篩選,最終形成了能有效防治肝內膽管結石的有效方劑——大黃靈仙膠囊,其由生大黃 15 g,威靈仙 30 g,芒硝 10 g,金錢草 30 g,枳殼 12 g, 雞內金 10 g,澤蘭 15 g,柴胡 12 g,郁金 12 g,磁石 12 g,黃芪 30 g,甘草 5 g 組成,方中大黃、芒硝攻下導滯、利膽排石;金錢草、郁金、柴胡、枳殼、澤蘭相伍,既有清熱利濕之功,又有理氣祛痰之效;雞內金、金錢草、威靈仙均為排石佳品;威靈仙、磁石則為經驗用藥;黃芪、甘草意在益氣補虛,保護胃氣。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攻下排石的功效。從臨床到基礎已初步證實了大黃靈仙膠囊的療效作用。在形成比較成熟的大黃靈仙膠囊方藥后,課題組進行了為期 2 年的臨床研究,研究結果證實大黃靈仙膠囊能降低肝內膽管結石患者術后結石復發率,中藥治療組 1 年內殘留結石或結石復發率為 29.4%(20/68),對照組為 47.1% (32/68),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發現,大黃靈仙膠囊有明顯保護動物肝膽組織的作用,并能維持膽汁中總膽汁酸的含量,從而預防結石形成,其作用靶點還在于穩定 CYP7A1mRNA 表達,上調膽固醇 7a -羥化酶、膽汁酸鹽輸出泵基因表達。前期研究已首先證實了大黃靈仙膠囊的療效作用,并初步探明了其療效機制,進一步深入研究有扎實的前期鋪墊。 ④創見與創新 本研究直接著眼于膽管細胞 miRNA 調控網絡,明確該網絡失衡致膽管內結石形成特征是本項目的創新之一;將大黃靈仙膠囊的效應機制深入到調控膽管細胞內源性 miRNA 表達層面,是本項目的創新之二;針對西醫治療難點,結合醫學研究前沿闡明中醫特色優 勢方藥的療效機制,是本項目創新之三。 ⑤社會經濟效益 大黃靈仙膠囊被廣泛運用于臨床治療原發性肝內膽管結石及術后復發和預防,并取得了明顯療效,可有效減少結石、預防復發,未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⑥歷年獲獎情況 1.唐乾利、赫軍、王清堅、黃名威、劉祖軍、覃振林、俞淵、龐國棟、狄鉀騏,基于肝膽同病理論防治膽石病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證書號:2012-J-2-031-07),2012 2.唐乾利、赫軍、黃名威、俞淵、王清堅、廖冬燕、黃煒、陸世鋒、黃小明、周薇,大黃靈仙膠囊降低膽石癥術后殘石率及復發率的臨床研究,獲 2010 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證書號:201002-11 LC-06-R-05),2010 ⑦存在的問題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