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特點和技術指標
本項目系"十五"863計劃科研成果,主要針對我國雜色鮑(九孔鮑)養殖產業病害頻發問題,采用雜交、選擇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開展遺傳改良研究,解決了雜色鮑雜交和選育系列技術問題,培育出多個雜色鮑種群間的雜交種和一個快長選育系,雜交種養殖成活率和產量顯著提高。在國內率先成功引進日本雜色鮑,并培育出批量臺灣雜色鮑與日本雜色鮑雜交苗,雜交種抗病性顯著提高,在病害流行的情況下,雜交種養殖成活率較同池對照組臺灣雜色鮑養殖成活率提高63.8%,雜種優勢十分顯著。此外還批量培育成功臺灣雜色鮑與海南雜色鮑雜交苗、臺灣雜色鮑與越南雜色鮑雜交苗,其養殖成活率均明顯提高。已選出第二代快長選育群。研究確定了可用以進行我國養殖鮑種質鑒定與種類鑒別的分子標記。項目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其中已獲授權1項。
二、技術成熟程度
雜交種和選育系已在合作單位生產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本成果已通過福建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項目在雜色鮑育種技術和相關理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總體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雜色鮑雜交育種和分子標記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建議"進一步加快雜色鮑雜交育種技術及其中試成果在生產上的應用和推廣。" 本成果培育出的雜色鮑種群間雜交種具有高抗病性的良好性狀,已具備規模化推廣的條件,在南方有很好應用前景。
三、應用范圍
可在福建、廣東、海南和廣西4省區的鮑魚養殖企業推廣應用。
四、投產條件與預期經濟效益
要求合作單位擁有優質的海水水源和配套完善的鮑魚育苗和養殖設施,養殖技術先進、規范。應用本項目技術,預期雜色鮑的養殖產量提高20%以上,尤其是在病害流行的年份,經濟效益的提高更為顯著。
五、合作方式
技術服務,提供親鮑、雜交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