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1.課題來源與背景:課題來源廣東省科技計劃“乳腺癌、胃癌原位種植瘤轉移模型的構建及分子影像學監測關鍵技術的研究”(2014A030304016)。課題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140萬婦女患乳腺癌。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死亡率高達40%以上。胃癌也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全球胃癌的致死率位居所有腫瘤致死率的第二位。研究表明復發和轉移是造成乳腺癌、胃癌治療失敗并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并阻斷腫瘤轉移對乳腺癌、胃癌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目的與意義:本實驗擬構建表達熒光素酶和eGFP的慢病毒載體,轉染乳腺癌細胞株MDA-MB-231、胃癌細胞株BGC-823,得到穩定的Luc2/eGFP雙標記的乳腺癌MDA-MB-231-eGFP-luc2細胞、胃癌BGC-823-eGFP-luc2細胞,建立乳腺癌、胃癌原位種植瘤轉移模型。采用活體熒光成像、小動物PET/CT 成像兩種分子影像學監測方法,對模型體內的腫瘤生長及轉移過程進行非侵入性的連續監測,還探索新型顯像劑用于乳腺癌、胃癌原位種植瘤轉移模型PET/CT顯像的可行性。本項目研究成果可為乳腺癌、胃癌生長轉移機制的研究和抗腫瘤藥物開發提供更為可信的實驗工具,對新型PET/CT顯像劑的研制開發有重要意義。 3.主要論點與論據:采用活體熒光成像、小動物PET/CT 成像兩種分子影像學監測方法,對模型體內的腫瘤生長及轉移過程進行非侵入性的連續監測,可為乳腺癌、胃癌生長轉移機制的研究和抗腫瘤藥物開發提供更為可信的實驗工具。動物模型是模擬腫瘤轉移和評價實驗性治療的重要工具,原位種植瘤模型相比較于皮下移植瘤和尾靜脈移植瘤模型,更能真實地反映人體內腫瘤的轉移過程。分子影像學技術是腫瘤模型研究、腫瘤生物學研究和臨床診斷治療必不可缺的先進工具,其主要優點是無創傷、低成本、實時檢測,代表技術有活體熒光成像技術、PET/CT成像技術、超聲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铙w熒光成像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最先進的活體腫瘤細胞追蹤技術之一,通過靈敏的光學檢測,能夠實時監測動物模型體內腫瘤的生長及轉移、特定基因的表達等生物學過程;PET/CT成像技術,實現了衰減校正與同機圖像的融合,因此可同時獲得病變部位的功能代謝狀況和精確解剖結構的定位信息,小動物微型PET/CT (micro PET/CT)是目前用于小動物活體成像常用的手段之一,它解決了臨床PET分辨率低的問題,在腫瘤模型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4.創見與創新:通過慢病毒感染法將熒光素酶和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表達基因導入細胞內,可增加eGFP和Luc2的體內穩定表達和活性,大大提高了體內檢測轉移灶的敏感性;運用了活體熒光成像技術、PET/CT成像技術監測乳腺癌、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體內腫瘤的轉移情況,提高了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研究新型PET/CT顯像劑對乳腺癌、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顯像效果,為該顯像劑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5.社會經濟效益,存在的問題:乳腺癌作為世界性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女性健康,胃癌也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復發和轉移是造成乳腺癌、胃癌治療失敗并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并阻斷腫瘤轉移對乳腺癌、胃癌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腫瘤轉移機制極其復雜,所涉及到的分子信號通路存在個體差異,因此腫瘤的個體化治療成為趨勢。本課題制作的乳腺癌、胃癌原位種植瘤轉移模型為體內研究乳腺癌、胃癌的轉移機制、實驗性治療和篩選抗轉移藥物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支持,有利于提高國內醫藥企業在靶向治療藥物研發中的競爭力,為眾多的癌癥轉移患者帶來福音。該項目不存在安全風險及其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