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巖紅壤極度侵蝕退化生態系統的生態恢復
從1992年開始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花崗巖嚴重侵蝕紅壤區長汀縣河田鎮的極度侵蝕退化系統生態恢復問題進行了為期10余年的研究。從植被多樣性、土壤肥力、能量利用、營養元素循環、碳吸存、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功能等方面綜合研究了極度侵蝕退化生態系統采取種草促林、植灌促林、栽闊促林和封禁管理4種生態恢復措施近20年后的變化,并結合植被覆蓋、水土流失、林木生長過程、土壤肥力、能量利用狀況和營養元素循環的變化過程,深入分析了極度侵蝕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和部分恢復機理,探討了花崗巖紅壤極度侵蝕退化生態系統生態恢復過程中的碳吸存效益。
目前已篩選出諸如種草促林、植灌促林、栽闊促林、封禁管理等侵蝕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模式,并已得到一定的推廣。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先后共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其中在全國性學會或中科院所屬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如《生態學報》、《土壤學報》、《水土保持學報》、《山地學報》、《林業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9篇。
合作方式:科研合作、推廣應用合作。
要求:合作單位需提供一定的科研協作經費或推廣應用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