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本研究探索原發性失眠的網絡認知行為治療新模式,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以清晰的操作步驟,高度結構化的多媒體互動方式來開展治療,通過記錄受試者睡眠日記,評估受試者情緒及睡眠變化,開展包括睡眠衛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認知重構、放松治療等在內的模塊化專項治療,從而實施個體化的網絡認知行為治療。研究的第一部分了解慢性失眠患者的常用治療手段,但由于藥物本身的不良反應及醫師和患者的不規范使用等原因,催眠藥的濫用與成癮問題依舊非常常見。為了提高醫師對催眠藥物在臨床上的規范、合理使用,我們了解催眠藥物使用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發現女性、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失眠的病程越長、失眠程度越重的慢性失眠患者,催眠藥物使用的頻率往往越高,需要加大對催眠藥物規范使用的宣傳力度,完善基層規范使用,進一步使團體認知行為治療、網絡認知行為治療在臨床也被廣泛應用。研究的第二部分探討睡眠自我管理團體干預對失眠癥患者的療效。研究通過對比團體自我管理干預和睡前服用唑吡坦片的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及睡眠相關信念及態度,發現睡眠團體自我管理干預能有效的提高失眠癥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功能紊亂和睡眠不良信念。為實施個體化的網絡認知行為提供基礎。研究第三部分探討基于互聯網數字技術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失眠癥患者的療效。通過對比給予基于互聯網數字技術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干預和給予個體、面對面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干預的兩組失眠患者,發現個體與基于互聯網數字技術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對失眠癥患者均有效。本研究所建立的原發性失眠的網絡認知行為治療新模式能基于評估準確實施個體化的網絡認知行為治療,療效與傳統認知行為治療相當,甚至在減少催眠藥使用頻率和改善日間功能障礙方面更甚一籌,且相較傳統面對面認知行為治療節省人力、物力、時間成本,更易于在臨床推廣,有助于緩解我國目前催眠藥物使用率高的問題,減輕失眠患者的痛苦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