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口腔種植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上頜后牙區的種植,常常因上頜后牙缺失后,缺乏咀嚼刺激以及呼吸產生的負壓,導致上頜竇氣化、牙槽嵴萎縮,進而造成上頜后牙區骨高度不足。垂直骨量的不足是上頜竇后牙種植的常見問題,上頜竇底的剩余骨高度(RBH)分為4類。A類:RBH≥10 mm,采用常規種植方法植入種植體;B類:7 mm≤RBH≤9 mm,可采用經牙槽嵴路徑上頜竇內提升術植入種植體;C類:4 mm≤RBH≤6 mm,采用上頜竇外提升術植骨同期或延期植入種植體;D類:RBH<4 mm時,以往多采用上頜竇外提升術植骨延期種植體植入術。D類患者比例較多,本課題重點研究D類并采用上頜竇底提升植骨技術。上頜竇提升術大致分為2種方式:側壁入路的外提升術(開放式)和牙槽嵴頂入路的內提升術(閉合式)。上頜竇外提升術外提升術是在上頜竇前壁處開窗,開窗時只穿透骨壁,勿傷及黏膜,其優點是可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有效保護竇底黏膜,并在竇黏膜出現損傷時方便及時處理;提升上頜竇底骨量較多且易控制。缺點是手術范圍較廣、損傷較大;術后反應較重、費用高、患者難以承受。上頜竇內提升術始見于1994年Summers的報道,經牙槽嵴頂用骨鉆預備種植道至上頜竇底,在預備種植道的同時擠壓周圍牙槽骨,預備至上頜竇底1~2 mm,沖擊提升上頜竇底,使竇底出現青枝骨折,進而使上頜竇底的骨折碎片向上移位,其優點是局部上頜竇底的提升,簡化了手術,縮短了手術時間;手術范圍小,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減輕了患者的術后反應,治療時間短,缺點是不能在直接視野下進行手術;黏膜損傷不易發現;上頜竇提升高度有限。本課題采用改良上頜竇底提升術不斷、改良的種植工具加上骨移植材料,這些缺點逐漸克服。 研究內容; (1)目前普遍認為上頜竇內提升術適用于上頜后牙區剩余牙槽骨高度大于5 mm的,最大提升的骨高度以不超過4~5 mm為宜.本課題研究剩余槽骨高度2mm<RBH<4 mm ,牙槽嵴寬度大于6 mm,的患者,簡化了手術,縮短了手術時間;手術范圍小,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減輕了患者的術后反應,治療時間短。(2)因磨牙區牙槽骨估量不足,需要骨移植材料濃縮生長因子和Bio-oss骨粉,濃縮生長因子是第三代血小板的濃縮物,被證實具有改善和增強骨組織再生的能力??梢宰鳛槠琳夏な褂么龠M牙齦再生,減輕了局部不良的免疫反應,增強了局部的抗感染能力。Bio-oss骨粉為脫蛋白小牛骨 為異種骨,這兩種結合,相輔相成,獲得新骨量效較高。(3)采用改良上頜竇內提升術,經牙槽嵴入路的上頜竇沖頂提升術 (上頜竇內提升術).內嵌骨塊( 改良環鉆) 上頜竇底提升術,術中使用環鉆制備種植窩洞,接近上頜竇底粘膜時, 采用超聲骨刀,利用水壓緩慢提升上頜竇底黏膜,(4)為使種植手術成功及種植后遠期效果練好,術前嚴格篩選適應癥及術前設計,這需要口腔CT圖像清晰,準確測量。 選取30例上頜磨牙區骨增量的缺牙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5例(17枚)。均為剩余骨高度為2.1~3.9mm,平均為(3.5±0.3)mm,分兩組:對照組在改良上頜竇底提升術中應用Bio-Oss骨粉,局麻下在上頜后牙缺牙區牙槽嵴頂處切開翻瓣,據術前CBCT測量RBH高度運用種植機環鉆進行預備,止于距離上頜竇底1 mm處,進行經牙槽嵴頂上頜竇提升術,超聲骨刀切割上頜竇底剩余骨壁,直至竇底皮質骨壁造成青枝骨折, Bio-Oss骨粉均勻填入提升后的上頜竇黏膜和上頜竇竇底的骨板之間,同期植入種植體。最后縫合,術后給予抗炎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CGF(濃縮生長因子)。比較兩組的留存率、傷口愈合時間、上頜竇底提升高度、上頜竇內新骨獲得量及不同時間的水平骨寬度CBCT、水平寬度骨變化、骨厚度、骨密度及角化齦寬度。比較結果是觀察組的留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上頜竇底提升高度及上頜竇內新骨獲得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不同時間觀察組的水平骨寬度CBCT、水平寬度骨變化、骨厚度、骨密度及角化齦寬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認為改良上頜竇底提升術中應用Bio-Oss骨粉及CGF的臨床效果相對較好,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達到了預期研究的目的。 發表刊物;1, 《濃縮生長因子聯合Bio-Oss骨粉在上頜磨牙區骨增量種植中的應用效果》2020年4月25日《中國醫學創新》第12期17卷,2,《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術骨替代材料應用的臨床療效觀察探究》2020年06月《臨床醫藥文獻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