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課題來源:浙江省中醫藥科學研究基金A類計劃、浙江省自然科技基金項目 研究背景:靜息態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是一種能夠無創地研究基線狀態腦功能或自發神經活動的技術,是從整體上觀察整個大腦各功能區之間的網絡連接。Raichle等認為大腦各腦區在靜息狀態下功能上相對活躍,并把這些腦區構成的這個網絡命名為”默認網絡“,當大腦處于靜息狀態時存在由某些腦區組成的相對活躍的網絡執行重要的功能。腦梗死后大腦梗死區域的結構會發生改變,可能會導致梗死部位與其相關腦區的功能發生改變。大腦網絡的功能連接是指兩個或多個腦區之間的功能活動在時間順序上具有相關性或同步性。通過靜息態功能連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RS-Fc)可以觀察不同腦區間的低頻BOLD信號波動的同步性,反映各腦區間的相互聯系。腦梗死患者大腦靜息態網絡功能連接某一區域受損,那么該區域網絡功能連接可能減弱或消失。研究證明,腦梗死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大腦功能區的網絡連接會出現中斷或消失,而這種功能連接的中斷或消失也伴隨著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或語言功能的減弱。近年來,有很多臨床研究利用RS-fMRI觀察腦梗死患者康復過程中大腦功能的變化。胡昔權等利用RS-fMRI技術探討腦梗死患者在恢復過程中對大腦功能重組的影響,結果表明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的康復程度與大腦相關腦區的功能重組和代償密切相關。2012年,汪洋等等運用靜息態fMRI技術研究恢復期腦梗死患者初級運動皮層(M1)的結構損傷與功能連接的相關性,發現腦梗死患者M1區、丘腦的灰質體積減少患側M1區與雙側前島葉、眶額回、額下回、前扣帶回、左側緣上回的功能連接減弱。這表明了RS-fMRI從形態學及功能學的角度能夠更清楚地闡釋恢復期腦梗死患者的神經調節機制。針灸已被廣泛的用于腦梗死的運動康復治療,且療效明顯。研究證實,運用針灸療法,結合頭針和體針治療腦梗死半身不遂安全有效。2013年,謝西梅等采用靜息態BOLD-fMRI成像技術,以10例健康被試者和9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腦梗死患者經過針灸治療后再做RS-fMRI檢查,研究發現大腦皮層初級運動區、輔助運動區、頂下小葉以及運動前區是腦梗死患者靜息態大腦功能區域重組、代償的主要區域,也是針灸治療腦梗死患者調節的重要區域。 綜上所述,目前利用RS-fMRI研究針灸治療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的中樞機制還比較少,很多RS-fMRI的研究只注重于對大腦局部功能區域的連接,而忽視了大腦整體網絡連接的改變。因此我們在研究中,采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fMRI 的方法,觀察大腦中動脈梗死患者靜息態腦活動的局部特征和治療前后復雜腦網絡屬性的改變,以及針灸治療前后的腦梗死患者大腦功能連接的改變,探索針灸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模式的影響及可能的中樞機制。指導針灸治療腦梗死的臨床頭皮針選穴,為針灸在臨床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有力的支持。 研究目的和意義:采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fMRI 的方法,觀察大腦中動脈梗死患者靜息態腦活動的局部特征和治療前后復雜腦網絡屬性的改變,以及針灸治療前后的腦梗死患者大腦功能連接的改變,探索針灸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模式的影響及可能的中樞機制。 論點和論據: 腦梗死患者存在局部腦活動異常,且存在頻段特異性。頂回在任一頻段都存在顯著異常并且呈局部一致性,提示頂回與腦梗死疾病相關。 視覺相關的功能模塊在腦梗死治療前后未發生改變,其余四個功能模塊中具有多個腦區發生了不同的網絡屬性改變,提示視覺功能模塊與腦梗死無相關,和腦梗死患者臨床癥狀相符。 針灸治療后大腦中動脈梗死患者患側運動中樞與小腦之間的功能連接加強,與健側中央前回功能連接減弱,其中樞作用機制可能是調節患側運動中樞、與腦梗死小腦、健側中央前回三者之間的功能連接。 創見和創新: 研究采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fMRI 的方法,觀察大腦中動脈梗死患者靜息態腦活動的局部特征和治療前后復雜腦網絡屬性的改變,以及針灸治療前后的腦梗死患者大腦功能連接的改變,探索針灸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模式的影響及可能的中樞機制。發現大腦頂回與腦梗死疾病相關,針灸治療腦梗死的中樞作用機制可能是調節患側運動中樞、與腦梗死小腦、健側中央前回三者之間的功能連接。對臨床針灸治療腦梗死患者頭皮針選穴有較好的指導意義,除運動區的選擇,可增加頂回、小腦區、對側中央前回區相應的頭皮針穴位,為針灸治療腦梗死的療效提供了客觀可視化的依據,拓寬了臨床針灸治療腦梗死頭皮針選穴的思路。 社會經濟效益:肯定了針灸治療腦梗死的療效,減少社會經濟負擔,為針灸治療腦梗死提出了可能的中樞作用機制,為臨床頭皮針選穴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