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背景技術 煉焦配煤作業中,最重要的是控制配煤的準確性。現有配煤系統不管各煤種配比大小,一般都是所有煤種一起經過混料器混合后使用,這種混料方式在各煤種配比差值較大時不能十分均勻的混合各煤種,尤其是配比較小的煤種,不能很好的與其他煤種均勻混合。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一種配煤自動控制系統及其方法。 項目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項目研究的配煤自動控制系統及其配煤方法及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小配比煤種的配煤均勻性,從而有效提高配合煤整體均勻性,能很好的提高焦炭質量。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項目的一種配煤自動控制系統及其配煤方法,包括預判執行單元和備煤配合系統,所述預判執行單元包括預判煤判斷程序P1和配煤準確性判斷程序P2,所述預判煤判斷程序P1對單種煤進行初步判斷,所述配煤準確性判斷程序P2對備煤配合系統內的配合煤進行準確性檢測; 還包括單種煤塔,用以接收經預判煤判斷程序P1淘汰的配比單種煤; 預配混合系統,用以接收經預判煤判斷程序P1優選出的配比單種煤; 以及預配煤塔,用以對預配混合系統內的多種配比單種煤進行混合配制作業。 進一步的,所述單種煤塔的數量根據需要配制的單種煤的種類數量進行設置,且單種煤與單種煤塔一一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預配煤塔包括設置有上料口的塔體;所述塔體內從上到下設置至少三個緩沖配煤裝置,相鄰所述緩沖配煤裝置具有相同的間隔距離; 所述緩沖配煤裝置包括緩沖板、彈簧和若干旋轉攪拌機構,所述緩沖板的一端連接有一體結構的圓桿,所述塔體相對的兩個塔內壁設置有軸承座,所述圓桿的兩端分別與兩個軸承座內的軸承可轉動連接;所述彈簧支撐緩沖板傾斜設置在其下部,所述塔體的側面設置有下直角塊,所述緩沖板的底部設置有上直角塊,所述彈簧的一端與下直角塊的斜面固定連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上直角塊的斜面固定連接;所述緩沖板的板面上設置有若干呈線性排布的腔體,所述旋轉攪拌機構的攪拌部可旋轉設置在腔體內。 進一步的,所述預配煤塔在未進行配煤作業狀態下,所述彈簧支撐緩沖板呈水平狀態,且緩沖板的出料端與塔體的內壁具有放料間距。 進一步的,所述預配煤塔在進行配煤作業狀態下,所述緩沖板在單種煤或混合煤的沖擊下具有以圓桿為軸心的第一轉動方向。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攪拌機構包括第一電機和旋轉柱體,所述第一電機設置在緩沖板內部,所述旋轉柱體設置在腔體內,且第一電機的驅動端與旋轉柱體驅動連接;所述旋轉柱體與圓桿平行,且旋轉柱體的柱體表面設置有螺旋凸起。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柱體在第一電機驅動下具有第二轉動方向,所述第二轉動方向與其所屬同一緩沖配煤裝置的緩沖板的第一轉動方向相反。 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在塔體下部的攪拌裝置和送料裝置,所述攪拌裝置的攪拌部設置在塔體內部且位于放料間距下方,所述送料裝置的送料部設置在塔體內部且位于攪拌裝置的攪拌部旁; 所述攪拌裝置包括第二電機、第一驅動桿和攪拌葉,所述第二電機設置在塔體的底部,所述第一驅動桿豎直穿過塔體的底部與第二電機驅動連接,所述攪拌葉在第一驅動桿上軸向分布; 所述送料裝置的送料輸出端正對塔體的出料口設置;所述送料裝置包括第三電機和第二驅動桿,所述第三電機設置在塔體的外部側面,所述第二驅動桿水平穿過塔體的側面與第三電機驅動連接,所述第二驅動桿設置有螺旋葉片。 一種配煤自動控制系統的配煤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設置各個單種煤的初始配制比例,并預設最低比例S; 步驟二:預判煤判斷程序P1根據所有單種煤數量和比例進行判斷,配比小于預設最低比例S的單種煤數量為n,n≥2則所有配比小于S的單種煤進入預配混合系統,n=1則配比最小的2種煤進入預配混合系統,n=0則所有煤種均不需進行預配; 步驟三:進入預配混合系統內的多種單種煤全部進入預配煤塔進行混合配制作業,形成預配煤;不需進行預配的單種煤進入對應的單種煤塔; 步驟四:預配煤塔內的預配煤和單種煤塔內的單種煤進入備煤配合系統,形成配合煤; 步驟五:配煤準確性判斷程序P2根據在線水分、灰分測定結果結合抽檢煤樣進行工業分析實驗和膠質層奧阿實驗,對步驟四中的配合煤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判斷配煤準確性,配煤準確性高于98%時,輸出目標配合煤,并將目標配合煤送入煉焦系統;配煤準確性低于98%時對P1進行調整,重新計算各種預配煤和單種煤比例。 項目效果: (1)操作方便,配煤準確性較高; (2)能夠有效提高小配比煤種的配煤均勻性,從而有效提高配合煤整體均勻性,便于大規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