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一、任務來源 “利用多級生物系統對淡水養殖池塘環境的修復”屬江蘇省水產三項工程項目,編號PJ2006-50。 二、應用領域和技術原理 “利用多級生物系統對淡水養殖池塘環境的修復”主要用于水產健康生態養殖技術領域?!袄枚嗉壣锵到y對淡水養殖池塘環境的修復”主要通過將固定化微生物修復技術、水上農業修復技術、植物化感物質控藻技術及池塘底質改良技術四項水體原位修復技術進行分級實施和組合集成,對淡水養殖池塘的水體環境進行修復。其中,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主要是通過微生物對氮、磷和有機物等的利用,在促進微生物自身的生長的同時降低水中各種污染物質的含量;同時微生物競爭藻類生長的資源,使得水中藻類的種群密度有所下降。水上農業修復技術(即浮床植物修復技術)主要通過浮床植物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鹽,而且,植物發達的根系能夠為池塘土著微生物或外源添加的微生物提供固定化載體或基質,在根系微生物對有機碎屑分解和植物根系直接吸收營養鹽的雙重作用下,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植物化感物質控藻技術主要通過大型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分泌化感物質來抑制有害藻類的生長。底質改良技術主要通過放養底棲動物,如螺螄、貝類等,它們不僅能直接攝食有機碎屑,而且可以濾食藻類生物,從而間接降低水體中氮、磷等營養鹽的含量,并最終使水質得以凈化。 三、性能指標 按項目合同要求,需要完成如下指標:①項目區池塘主要水質參數達到《漁業水質標準》;②排水達到農業部制定的《淡水池塘廢水排放標準》,池塘實現零污染排放;③池塘生物多樣性指數優于對照塘,病害發生率降低20%,平均產量提高15%;④多級生物修復技術的示范推廣面積達1000畝;⑤新技術培訓300人次;⑥發表學術論文2篇。 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項目嚴格按著合同計劃進行,完成或超額完成了合同要求的各項內容:①項目區池塘主要水質參數達到《漁業水質標準》;②排水達到農業部制定的《淡水池塘廢水排放標準》,并實現了池塘用水的零污染排放;③池塘生物多樣性指數優于對照塘,項目區漁藥使用量較對照組降低40%,試驗組魚種成活率提高了11.30%,平均產量提高20.84%;④技術的示范推廣面積達1510畝;⑤新技術培訓380人次;⑥發表學術論文5篇;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其中已授權2項。 四、與國內外同類技術比較以及成果的創造性、先進性 關于采用PVC管做框架,直接在網片上種植空心菜的水上農業技術,國內外未見相同公開文獻報道;關于采用立體彈性填料為固定化材料,外源添加有益微生物的方法,增加外源微生物在養殖池塘中的分布面積,從而提高微生物對池塘水質的凈化效果的池塘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國內外未見相同公開文獻報道;關于同時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水上農業技術、植物化感物質控藻技術(沉水植物對藻類的化感效應)、池塘底質改良技術(底棲生物對池塘底質的改良)對養殖池塘環境進行原位修復,形成多級生物系統,國內外未見相同的公開文獻報道。 五、作用意義 通過多級生物系統對淡水池塘養殖環境的修復,一方面使養殖環境質量大大提高,池塘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要求,養殖用水實現零污染排放,節約了水資源;另一方面因養殖生態環境得到大大改善,致使魚病發生率大幅度下降,投入品使用明顯減少,保證了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因此該技術的應用能夠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對提升生態養殖理念、改善現有養殖模式、保證淡水池塘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該技術應用后,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已明顯顯現。 六、推廣應用的范圍、條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 利用多級生物系統對淡水養殖池塘環境修復技術的推廣應用前景廣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2006年,我國淡水養殖產量達2148.31萬噸,占水產養殖總產量(3593.95萬噸)的59.78%;其中,淡水池塘養殖產量和面積分別為1494.51萬噸和2531.05千公頃,分別占淡水養殖產量和面積的69.57%和42.06%,淡水池塘養殖對淡水養殖的貢獻舉足輕重。 然而,當前我國池塘養殖所采用的高密度、高投餌率、高換水率的傳統養殖方式已經對養殖內外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并成為制約池塘養殖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開發推廣池塘健康養殖方式成為推進池塘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多級生物系統對淡水養殖池塘環境修復技術能夠降低病害發生率,提高池塘養殖產量、水產品質量和養殖經濟效益,具有高效、節水、綠色、不污染環境等優點,因此其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本研究的所有結果都是建立在以異育銀鯽夏花為主養魚,同時配養適當花鰱夏花和草魚夏花(每畝放養異育銀鯽夏花10000尾,花鰱夏花2000尾,草魚夏花1500尾)的養殖類型基礎上的。由于不同種類、不同規格的魚類具有不同的生態習性和環境忍耐性,同時,不同養殖模式的池塘其自身的產污和自凈能力也有差異,因此,在推廣應用本項多級生物凈化技術時,水上農業、固定化微生物、沉水植物分別占池塘的面積和底棲生物的投放量,需要考慮具體的養殖生物品種、養殖生物規格和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