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本課題屬于中醫藥技術領域,課題來源為自選。 小包裝中藥飲片是按設定的劑量包裝、能直接“數包”配方的中藥,其應用不僅提高了中藥處方調劑的質量與效率,改善了中藥處方調劑的工作環境,還提高了醫療機構的中藥飲片管理水平。中藥配方顆粒(又稱免煎顆粒),由中藥飲片經提取、濃縮、干燥、制粒等工藝制成,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頒發的《中藥配方顆粒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將其納入中藥飲片管理的范疇,具有免煎煮、服用方便、便于攜帶、質量可控等優點。目前,小包裝中藥飲片已逐步取代“手抓戥稱”的傳統中藥配方調劑方式,成為全國三級中醫院和部分有規模中醫院的首選調劑方式。但隨著該調劑方式的推廣應用,人工復核的弊端日益顯現,當處方含中藥藥味或帖數多,會延長調劑時間,且易出差錯。同時,與散裝中藥飲片相比,小包裝中藥飲片因其多數品種不止一種規格,且包裝后的飲片單位體積較散裝飲片大,調劑室的面積也隨之相應擴大,小包裝飲片按品名品規放置于排列在調劑室各處的貨架或藥櫥中,對于調配處方的新手往往需要花費2周左右的時間去熟悉飲片的擺放位置,耗時耗力,由于調劑室空間變大,藥師在調配處方時易重復往返,增加調配時間。對于中藥配方顆粒,國內醫院現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調配對象為散裝配方顆粒,由機器完成稱重、計量操作后自動分藥封裝,實現混合配發,第二種為散裝中藥配方顆粒按不同品種及固定常用劑量預先單包裝成袋,藥師根據處方進行手工配發或由機器實現半自動調配,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但都存在當處方復雜時調劑時間長等問題,在不增加人員的情況下,無法應對門診處方量的增大。 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始于1980年,截至目前,大多數醫療機構已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等推行數字信息化建設,實現了醫院所有信息最大限度地采集、傳輸、存儲、利用、共享,降低了醫院運營成本,提高了醫院工作效率、醫療管理水平及服務質量。藥劑科作為醫院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計算機網絡和電子信息化帶來的影響,傳統工作模式已無法適應藥劑科的發展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給小包裝中藥調劑模式的構建帶來了新的思路。 我院中藥房于2005年率先實施了小包裝中藥飲片與中藥配方顆粒調劑,針對原有調劑模式存在的不足,我院中藥房與信息科、飲片公司通力合作,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了小包裝中藥飲片(含配方顆粒)智能調劑模式。在小包裝中藥飲片調劑中,通過對斗架的新型設計與排列布局的優化、斗架排列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并首創小包裝飲片信息碼管理及掃碼復核技術,實現了信息指導調配→掃碼復核的調劑模式。在斗架排列數字化技術應用與排列布局優化后,小包裝飲片的擺放根據飲片的性質、使用頻率和占據空間大小等因素合理規劃,每一種飲片賦予定位編碼,HIS系統自動將草藥調配單中的中藥按編碼進行排序,設計不走“回頭路”的調配路線,藥師根據打印的調配單按編碼順序調配,明顯減少調配時的重復往返,縮短調配時間,顯著提高配方速度;在掃碼復核技術應用后,藥師依次掃描中包裝中藥標簽上的信息碼,掃描設備識別信息碼信息并傳輸至發藥系統,由發藥系統判斷所調配的中藥名稱、規格是否包含在處方明細中及中藥數量是否準確,該模式較人工復核更為準確和便捷,有效避免藥品名稱相似、飲片規格多樣、藥師發藥不能集中精力等導致的發藥差錯;在新型斗架設計后,拆零小包裝飲片可存放每層斗架底部前端的凹槽結構中,與中包裝飲片區別放置,防止拆零小包裝積壓于藥斗的底部,降低損失率。在小包裝配方顆粒調劑中,通過藥柜的新型設計、藥盒外包裝的設計與專屬信息碼的編制、與自動發藥機的聯動及智能配發系統的開發,實現了機器調配輔以藥品信息碼掃描再復核為主的調劑模式,顯著提高配方顆粒調劑工作質量,自動發藥機能在幾十秒內完成一張處方的調配,調配和復合的準確率、效率提高,患者取藥等候時間明顯縮短,盒裝與拆零小包裝配方顆粒的分開放置使藥房保持整潔美觀。除此之外,構建了藥師調劑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藥師可憑自己的工號登入調配、發藥系統,系統不僅實現了調配、復核、發藥工作的可追溯性,還能實時統計藥師的工作量,便于管理。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小包裝中藥飲片及中藥配方顆粒傳統調劑模式的優化,構建的小包裝飲片智能調劑模式已被上海醫療機構廣泛應用,并在全國產生一定的影響,配方顆粒智能調劑模式已在本院中藥房投入使用,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一項。藥柜的新型設計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ZL201620355362.7)。本領域技術人員在實際應用中,對上述智能調劑模式進行各種改動而不脫離本調劑模式的范圍,若這些修改屬于本調劑模式等同技術的范圍內,則本調劑模式也包含這些改動在內。小包裝中藥飲片及中藥配方顆粒智能調劑模式具有現代化、科學化及智能化的特點,有效提高我院中藥房調劑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差錯,保證用藥安全,可為其他醫療機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