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規?;B魚模式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嚴重影響了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更是破壞了生態平衡。水產養殖尾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亞硝酸鹽、有機物、磷等。氨氮是水生動物的排泄物,也是殘餌、糞便及動植物尸體等含氮有機物分解的終產物,容易造成水體惡化,對養殖動物產生毒性。亞硝酸鹽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它的存在可導致魚、蝦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亞鐵血紅蛋白,而后者不能運載氧氣,從而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造成組織缺氧,水生動物攝食能力下降,甚至死亡。水體中存在大量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氨氮和亞硝態氮可在水體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轉化為植物吸收利用的硝態氮。 本成果研究了微生物投放對水產養殖尾水水質的改變,形成了養魚尾水收集濃縮-厭氧-好氧-沉淀-水培營養液-紫外消毒-回流魚池循環利用的工藝路線與模式,將養魚尾水進行濃縮,濃縮之后的尾水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在厭氧發酵的過程中可將有機物分解,然后再通過好氧處理將氨氮轉化為硝態氮,處理之后的尾水經沉淀之后作為蔬菜水培營養液,然后經紫外線消毒后最終回到魚池,從而實現水的循環利用。經該工藝處理之后的尾水,硝態氮濃度>2000mg/L。將處理之后的尾水用于蔬菜水培,從而實現水產養殖用水節約化與資源化,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達到減排提質增效、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