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集束化策略是由美國健康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ealth care improvement.IHI)首先提出,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難治的臨床疾患。其中每個治療方法或護理措施對患者都是最佳策略,其目的在于幫助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化的醫療護理服務。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也探索性地將“集束化”理念應用于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患者的臨床護理實踐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我國自2000年開展PICC新技術以來,由于各地開展新技術的時間先后不一,致使護理質量參差不齊,亟需對PICC相關研究策略進行整合,形成PICC集束化策略,進一步地規范PICC的維護流程,降低PICC相關并發癥,從而提高PICC維護質量。廣西省多為山地、丘陵地形,交通多不方便。PICC置管患者至少每7d需到醫院接受1次維護,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的間歇期間,體質虛弱,回到執行置管的醫院大多數路程較遠,增加了患者和家屬的經濟和身體負擔,不完善的區域協作維護體系,未能滿足城鄉居民需求。對此,PICC集束策略與區域網絡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本課題通過構建PICC集束化策略和廣西區域PICC維護網絡體系兩大部分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通過對惡性腫瘤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現狀展開調查、居家維護模式在PICC帶管腫瘤出院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構建PICC相關上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份預警模型、了解PICC置入部位醫用粘膠相關性皮膚損傷的流行病學現狀并構建其預防策略等,形成PICC集束化策略;以及通過制定PICC標準化操作流程、PICC維護制度、建立PICC維護轉診流程、并與77家協作醫院,通過對口支援、巡回醫療等方式增加維護網點、培訓維護網點護士,并成立了“廣西靜脈輸液治療協作網”,實現全省PICC維護網點由 2014年的21個增加至2017年133個,維護點由市縣級向鄉鎮級不斷擴展,建成了全省分級協同城鄉一體的PICC維護網絡體系。使得維護點護士維護合格率由原來的 76.02%上升至 96.0%,患者導管維護的依從性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極大減輕了廣西數萬名置管患者的經濟負擔,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為患者提供全程延續性的同質服務。并且發表研究相關論文16篇,其中SCI論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收錄論文6篇;相關論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3次,國內學術交流6次;榮獲2017 年護理質量改善提燈獎;培養護理碩士研究生3名。本課題具有以下創新性:①目前國內對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現狀研究較少且影響因素不明確,本研究系統地研究了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而且通過圖文并茂、視頻等形象化健康宣教措施改善了患者PICC日常管理知信行水平,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②居家維護模式在PICC帶管腫瘤出院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創新性使用自制的PICC導管維護視頻、模擬道具的應用以及采用電話、QQ群、微信群及自制并發癥隨訪問卷進行隨訪及宣教,通過講動漫、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結合,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屬快速熟悉導管維護過程,并使患者出院后通過視頻回放使得培訓家屬可以快速、熟練掌握導管維護過程,尤其是自制動漫的應用讓患者更容易記住宣教內容。居家維護提高了患者導管維護的依從性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了導管維護缺失率、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節約醫療花費,減輕患者負擔,改善了患者生存質量。③采用前瞻性隨訪方式對腫瘤患者進行PICC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風險評估表的構建,從置管開始隨訪至發生血栓或導管拔除,與回顧性研究和短期的前瞻性隨訪研究相比,研究數據更加完整、可靠。本研究形成的PICC導管相關性血栓風險評估表在腫瘤患者身上應用曲線下面積高于Seeley評分系統曲線下面積,對腫瘤患者PICC-CRT預測的準確度較高,有利于降低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并發癥的發生率。④PICC置入部位醫用粘膠相關性皮膚損傷的流行病學研究為多中心的調查,給MARSI的流行病學補充了新數據并提示腫瘤患者PICC置入部位MARSI流行狀況顯著,并明確了MARSI的高危人群,更好地指導了MARSI的預防;基于循證預防策略的構建,迎合了臨床需求,促進臨床護理操作規范化、標準化。⑤“PICC集束策略與區域網絡體系的構建”項目的推廣,成果惠及廣西、全國乃至東盟各國家地區的置管患者,助力中國東盟“一帶一路”建設。然而本課題尚存不足:①研究對象的選擇較局限,樣本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偏倚;②部分維護問題仍未能及時發現并反饋,PICC維護區域網絡體系仍有待后續進一步的建設;③全省PICC維護點雖逐年增多,但在偏遠鄉鎮地區仍顯不足。今后還需開展更多大樣本的、多中心的研究,進一步規范PICC操作與維護方法,將研究的成果全面推廣至臨床應用中,切實給廣西、全國乃至國際東盟“一帶一路”各國家的PICC置管患者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