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
所在地:
從手術技術上來看,OPCAB在跳動的心臟上對直徑僅1~3毫米的冠狀動脈進行搭橋,是與體外循環心臟停止跳動下的搭橋完全不同的概念,手術技術難度大,首先需要有熟練的傳統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的臨床經驗作為基礎,本課題組是在完成了近500例傳統體外循環心臟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的基礎上進行的。體外循環為一控制性低血壓的非生理過程,且會帶來人體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紊亂,傳統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主動脈阻斷可能引起病人硬化斑塊脫落導致手術后腦中風發生,傳統體外循環手術中失血而需要輸血的比例高,不但消耗我國有限的血源,并增加血液傳播性疾病的發生率。以上的病理生理變化可導致病人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明顯增加手術的并發癥和死亡率。90年代,隨著微創時期的到來,以及人們對體外循環的深入研究和臨床經驗的大量積累,發現不用體外循環的OPCAB(OPCAB)是有可能的,可以完全避免由于體外循環引起的并發癥,在一定程度上減低手術費用等,加速手術后病人康復。雖然OPCAB在我國逐步開展,但關于OPCAB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和探索:OPCAB究竟能給哪些病人帶來好處?OPCAB主要適用于哪些病人?OPCAB在跳動的心臟上搭橋手術技術應該如何改進?對三支血管病變的冠心病人OPCAB能否達到完全性心肌血運重建?OPCAB能否達到與傳統CABG同樣的手術效果?高危病人能否耐受OPCAB?等等問題都需要在良好課題設計下的對比研究來回答。在我國還一直尚未見到對OPCAB和傳統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CCABG)治療冠狀動脈病變特別是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配對研究,和相應的基礎研究,為循證醫學提供可靠依據,對提高我省和我國冠心病外科治療水平有十分重要意義?! ”菊n題組截止2004年11月30日已經完成各類“脫泵”冠脈搭橋488例,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脫泵”(OPCAB)與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CCABG)治療冠狀動脈多支病變的對比研究,進行了12項技術創新和改進,并開展了與OPCAB相關的一系列基礎研究,發表相關論文15篇。目前,該方法在全國冠心病外科治療會議上交流和推廣,并分別舉辦了2001、2002、2003、和2004年全國冠心病外科治療實踐和進展會議以及2005國際OPCAB會議,課題負責人陳鑫主任多次現場手術演示和教學,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北京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教授在會場進行解說。該課題組已經在全國近35家省市醫院推廣應用,并在美國OCALA HEART INSTITUTE推廣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和社會意義,創造了十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