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1295]安徽江淮區域小麥高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
交易價格:
面議
所屬行業:
動植物新品培育
類型:
非專利
技術成熟度:
正在研發
交易方式:
完全轉讓
聯系人:
安徽農大
進入空間
所在地:
安徽合肥市
- 服務承諾
- 產權明晰
-
資料保密
對所交付的所有資料進行保密
- 如實描述
技術詳細介紹
該技術是由國家與省部級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研究中的系列化項目成果所組成綜合成果。
針對制約安徽小麥單產提高的五大技術問題,即大播量、"一炮轟"施肥、品種與播期不協調、整地質量差和稻茬麥撒播面積大、"三溝"不配套,研制出以擴大半冬性品種為主,春性品種為輔;以降低播量為主,稻茬麥改撒播為機條播,改人工開溝為機開溝;改返青肥為拔節肥、氮肥后移為主的測土配方施肥;及時防治病蟲草漬害四項關鍵技術。根據安徽省江淮區域特點,研究出了增加麥穗小穗、小花數量,延長小花發育時間,提高小花結實率的技術途徑,在保證畝穗數前提下,取得了粒數與粒重雙增長的效果。
為了應對氣候變暖,預防凍害和倒春寒,提高產量潛力,提出逐步降低春性品種面積,擴大半冬性品種的比例,三年高產攻關期間,全省半冬性品種面積由不足50%增加到70%以上,完成了安徽省新一輪的品種更替,大幅度提高了小麥單產水平,為北緯33度地區通過優化品種布局增加小麥產量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應用工程學原理,以安徽淮北、沿淮旱茬小麥畝產500-600公斤和沿淮、江淮稻茬小麥400-500公斤作為目標產量,按照前期壯苗越冬、中期穩健生長、后期不早衰的要求,制訂了三個生長階段工程技術控制指標和作業程序,充分利用了安徽江淮區域光、溫、水資源中有利因素,發揮了新品種的遺傳潛力。研制出的SGT-180Z8A8型滅茬旋耕施肥播種機,該機集滅茬、旋耕、松土、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于一體,其中有兩項核心技術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在安徽省9個小麥主產市(33個縣、區)的推廣應用,快速提高了小麥單產水平,2006-2008年累計示范推廣1500萬畝,2006、2007、2008年單產比2003-2005年示范區平均單產(312.0公斤/畝)分別增加108.5公斤、125.2公斤、147.3公斤。其中2008年渦陽縣高爐鎮萬畝示范區實收測產點平均畝產641.4公斤,最高田塊達到674.8公斤/畝,創造了安徽小麥單產的最高記錄。3年累積增產小麥196.05萬噸,增產增效29.4075億元,節本增效2.25億元,累計增加經濟效益31.6575億元。社會效益94.5584億元,并帶動安徽省連續三年總產、單產均雙超歷史,獲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技術特點及指標:
1、針對安徽小麥單產提高的五大技術問題,研制出四項關鍵技術
針對制約安徽小麥單產提高的五大技術問題,即大播量、"一炮轟"施肥、品種與播期不協調、整地質量差和稻茬麥撒播面積大、"三溝"不配套,研制出以擴大半冬性品種為主,春性品種為輔;以降低播量為主,稻茬麥改撒播為機條播,改人工開溝為機開溝;改返青肥為拔節肥、氮肥后移為主的測土配方施肥;及時防治病蟲草漬害四項關鍵技術。
2、降低春性品種面積,擴大半冬性品種的比例,完成安徽省新一輪的小麥品種更替
為了應對氣候變暖,預防凍害和倒春寒,提高產量潛力,提出逐步降低春性品種面積,擴大半冬性品種的比例,三年高產攻關期間,全省半冬性品種面積由不足50%增加到70%以上,完成了安徽省新一輪的品種更替,大幅度提高了小麥單產水平,為北緯33度地區通過優化品種布局增加小麥產量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3、突破粒數與粒重間的負相關關系,實現小麥粒數粒重雙增長
針對安徽江淮區域特點,研究出了增加麥穗小穗、小花數量,延長小花發育時間,提高小花結實率的技術途徑,在保證畝穗數前提下,取得了粒數與粒重雙增長的效果。
4、將小麥一生劃分為三個不同生長階段,制定工程技術控制指標與相應作業程序
應用工程學原理,以安徽淮北、沿淮旱茬小麥畝產500-600公斤和沿淮、江淮稻茬小麥400-500公斤作為目標產量,按照前期壯苗越冬、中期穩健生長、后期不早衰的要求,制訂了三個生長階段工程技術控制指標和作業程序,充分利用了安徽江淮區域光、溫、水資源中有利因素,發揮了新品種的遺傳潛力。
5、研制出新型多功能復式作業播種機
研制出了SGT-180Z8A8型滅茬旋耕施肥播種機,該機集滅茬、旋耕、松土、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于一體,其中有兩項核心技術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6、推廣應用小麥高產工程技術,快速提高大面積小麥單產水平
在全省9個小麥主產市(33個縣、區)的推廣應用,快速提高了小麥單產水平,3年累計示范推廣1500萬畝,2006、2007、2008年單產比2003-2005年示范區平均單產(312.0公斤/畝)分別增加108.5公斤、125.2公斤、147.3公斤。其中2008年渦陽縣高爐鎮萬畝示范區實收測產點平均畝產641.4公斤,最高田塊達到674.8公斤/畝,創造了安徽小麥單產的最高記錄。
合作方式:技術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