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優質高產生態環境及配套技術(西洋參種植技術):
該項技術建立了西洋參優質高產生態栽培及配套技術體系。首次系統地研究了氣候環境生態因子對西洋參引種的影響,并將我國西洋參產區劃分為5個品質氣候生態區,為高產優質栽培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采用以農業措施防治為主,農業防治與農藥防治相結合,莖、葉防治與根部防治并重的綜合方法,培育壯苗,增強參苗生長勢,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使病害發病率由原先的50%降低到5%左右;率先提出參稻輪作的高產栽培模式,并有效解決了稻田種參病蟲害多、產量低等技術難題,使傳統的參稻輪作間隔時間由20~30年縮短為6~10年。在此基礎上,明確山區種植西洋參的最佳海拔高度、最佳透光率,并用自主研制出參用膜,可以有效調節光質,明顯提高西洋參的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等指標。
該項技術于2004年5月25日通過安徽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專家認為:該項目研究總體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其中氣候生態與品質關系的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西洋參優質高產生態環境及配套技術(西洋參種植技術)成果應用前景及推廣效益:皖西山區地勢獨特,地理位置適宜種植西洋參,發展西洋參質量(GAP)規范化種植與加工技術,對于提高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低產田的產出,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前景廣闊。利用該項技術可使300畝參園每年總產值增加200萬元左右。
合作方式:技術轉讓、合作開發、技術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