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思想:按最大熵增原理,生態系統是典型的耗散結構,生態調節功能有序化的熵減與其耗散無序的熵增過程在一定條件下會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地球即處于這種精妙的平衡之下,該動態平衡狀態遵循統計規律,大概率服從正態分布。本發明運用生態系統功能當量因子法計算自然資源價值,利用二維正態概率密度函數在研究區的地理空間坐標系中構造反映生態調節功能價值(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文調節、凈化環境)分布的統計曲面,描述該功能與價值流動-拓展-變化-穩定的過程;對相應區間的曲面做數值積分就能計算研究區之間該功能價值的流出值,即生態補償量,提供了一種區域間橫向多維生態補償標準測算方法。該方法還可用來做區域之間空氣污染傳輸與賠償的分析。意義作用:該成果原始版已于2020年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一批)中唯一的生態補償案例,由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廣。本技術提升了原始版的科學性、系統性,可進行鄰近區域間多要素、多功能價值傳輸、擴散的模擬,可解決橫向生態綜合補償標準的測算問題,厘清“補什么、誰補誰、補多少”的關系。對于輻射范圍較大、生態調節功能較為顯著的區域均可利用該模型從宏觀上科學客觀地確定其生態價值和補償標準。 可以廣泛應用于鄰近行政區域間調節功能橫向生態補償的計算。目前湖北省鄂 州市政府已決定采納該方法計算的補償量作為鄂州五區(三行政區+兩開發區)生態 補償的執行結果,具有顯著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