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循環公墓特點:現代技術打造傳統葬禮;百萬人口固化墓地面積 40 畝內;逝者火化后全部安葬費用有效控制在1800元內;項目投資年化收益27% 。
技術流程: 將從火葬場得到的逝者骨灰(約2~3kg)通過3D技術立體打印成像,直接安放于墓穴中,淘汰使用骨灰盛放器具。在火葬場取直接將骨灰裝入3D打印機的灰盒進行轉運,由墓地免費提供。 3D打印技術可將逝者骨灰立體成像為逝者的頭像、半身像、全身像或者逝者生前指定或家屬要求的其它形象,成像色彩也可以定制。完成的成像必須由像體和像基構成,材料工藝一致,以便后續流程不對其進行其它附加物的添置。 3D打印前對骨灰進行技術要求的處理(處理的粒度越細微,成像質量越好,降解歸塚越順暢),打印添加劑需選用可降解材料(為滿足公墓墓穴(臨塚)的循環要求,降解期限不宜超出5年)。 逝者的骨灰成像后,可以滿足所有安葬及祭奠的流程要求,還可滿足親屬的瞻仰需求。 成像骨灰安放于臨塚中,扣上臨塚門(即墓碑),實現逝者入土為安。臨塚門(墓碑)上可刻逝者遺像、生卒、生平、后代等常規墓碑信息,必須在其上刻記逝者成像骨灰的入葬時間及設計存留時長。 當安放于臨塚的成像骨灰降解風化時,骨灰集落于集灰漏斗進入水平灰管。定期對水平灰管注入凈水,讓水流帶著水平灰管的骨灰通過垂直灰管進入終塚,由于終塚的濾水功能,逝者骨灰就永久存放在終塚中,輸灰凈水排出終塚(也可設計成太陽能風力轉移骨灰的方式)。 當降解年限到期,成像骨灰風化殆盡并全部轉移至終塚中。拆除臨塚門(墓碑),該臨塚空出即可安排下一位逝者的成像骨灰,由此實現墓穴循環使用。